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

約拿書1:1-17往哪裡逃避上帝?

往哪裡逃避上帝? (2017.10.1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)
約拿書1:1-17
約拿書的文體,是虛構的故事(story),還是歷史(history)
1.亞米太的兒子約拿。列王紀下14:25提及同名的先知,在耶羅波安二世為王時出來服事(主前782-753)
2.「開頭語」與其他歷史書相類似,即以「上主向某某人說話」、「上主的話臨到某某人」的「先知套語」來宣告信息。

藉由描寫主前第八世紀的亞述帝國興旺的時代背景,來在寫主前第六世紀末葉至第五世紀中期之間,以色列人紛紛從被擄之地歸回重建家園後,發生在猶太地區的排外事件。

一、為何逃避上帝?(1:1-3)
為何約拿會想逃避上帝呢?約拿知道,人若聽先知的斥責而悔改,上帝必定赦免他們的罪。
尼尼微城在今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(Mosul)的附近。
慘啦,這殺人的城市!全城充滿著欺詐和強暴;搶劫掠奪,無休無止。(那鴻書3:1)
亞述學家阿奇博爾德·塞斯(Archibald Henry Sayce)的描述
人人背離上帝,一齊走入歧途;沒有行善的人,連一個也沒有。(羅馬書3:12)
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,遲遲不實現他的應許。相反地,他寬容你們;因為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,卻要人人悔改。(彼得後書3:9)

二、為何發生海難?(1:4-10)
眾人的疑惑:「為何發生海難?」
大家用當時共通的宗教儀式「抽籤」。
第八節是在問「你是誰?」你的「自我認同」(self-identity)是什麼?
猶太人被擄巴比倫之後,被擄者的信仰告白。

三、外邦人敬畏上主(1:11-17)
船員想要幫助約拿脫離上帝的懲罰,拼命搖槳,要把船划到海岸去。
約拿卻不願意幫助外邦人尼尼微城的人民脫離上帝的懲罰。

通過今天這一段經文,我們來思考二項要緊的信仰態度:

一、不要想盡辦法想要逃避上帝的呼召
人要往哪裡逃避上帝呢?想想看:人真的能逃離上帝嗎?
我往哪裏去才能躲開你呢?我到哪裏去才能逃避你呢?我上了天,你一定在那裏;我潛伏陰間,你也在那裏。(詩篇139:7-8)
上帝呼召你要做什麼?使徒保羅這樣說:「因為他用重價買了你們。所以,你們要用身體來榮耀上帝。(哥林多前書6:20)
若你現在沒有投身事奉,藉口是什麼?

二、不要自以為聖潔高尚而看輕外邦人
「到底是人在塑造上帝?還是上帝在塑造人?」
《高尚的罪》(Jerry Bridges, Respectable Sins, NavPress, 2007)
「你教導別人,為甚麼不教導自己呢?」(羅馬書2:21)

問題討論:
1.約拿為何想逃避上帝的呼召?
2.在約拿的身上看不到「愛人如己」的信仰,我們是否也缺乏?
3.為何船員決志要事奉上帝?

講道篇

往哪裡逃避上帝?  (2017.10.1濟南教會主日講道)
約拿書1:1-17
暑假期間裝備部門舉辦過「《約拿書》聖經研究班」,有四十多人參加,透過研讀、討論,一起認識約拿書的內容。從今天起,我們要來認識這本書的信息。
舊約先知書共有十六本,其中四本被稱為「大先知書」,另外十二本被稱為「小先知書」。所謂小先知書不是這十二位先知的「身材小」,也不是這十二位先知的「輩份小」,會這樣分,是以經文的長短作為區分的標準。四大先知書中,《以賽亞書》有66章,《耶利米書》有52章,《以西結書》有48章,《但以理書》有12章,篇幅較長。其餘十二本先知書篇幅較短,今天我們所讀的《約拿書》只有四章,就被歸類在小先知書。
《約拿書》這本書的寫法和一般先知文獻的類型很不一樣,原因是這本書是以故事的體材寫出來。而作者將先知約拿當成寫作的對象,而描寫出先知對於上帝呼召的回應。
當代舊約學者對於約拿書的文體,有很多的探討。究竟這本書是屬於虛構的故事(story),還是歷史(history)都有人主張。如果是「故事」,也不會失去這本書所要傳遞的信息,就像耶穌經常用淺顯的比喻來傳達上帝國的福音。
將《約拿書》視為歷史主要有二項原因:
1.書中表明信息的傳遞者是亞米太的兒子約拿,意思是「確有其人」。列王紀下十四章第廿五節曾提及一位同名的先知,該先知在耶羅波安二世為王時出來服事(主前782-753)
2.「開頭語」與其他歷史書相類似,即以「上主向某某人說話」、「上主的話臨到某某人」的「先知套語」來宣告信息。約拿書起首的文字「上主向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」令人想起列王紀上第十七章八至九節:「耶和華的話臨到他(以利亞),說︰『你起身往西頓的撒勒法去……』。」這對舊約時代的人來說,作者採用這種「開頭語」,所要表達的是這是真正發生的歷史。更重要的是,約拿的故事都曾被耶穌基督引用來當作教訓的材料(參考馬太福音16:4,路加福音4:25-27)
我個人認為,本書的信息來自先知約拿的歷史事件,經過口傳、文字編輯等歷史過程,最後成為一本具有信仰教導目的之經典,流傳迄今。雖然,本書具有比喻、故事的風格,也不減損這本先知書所要傳遞的信息。

用故事的方式寫出上帝要先知傳遞信息,也是有的,例如撒母耳記下第十二章一至四節,記載先知拿單對大衛王講了一個很有創意的故事,說有一個很有錢的人家,養了許多牛羊。他的隔鄰住了一個貧窮人家,只養一隻小羊,這個貧窮人照顧這隻唯一僅有的小羊如同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。有一天有錢人家有客人來,捨不得殺自己家裏的牲畜宴請客人,反而去隔鄰偷了那貧窮人家僅有的一隻小羊殺了請客。結果大衛王聽到這裏便大發脾氣,說這個有錢人該死,怎麼可以做這樣殘忍的事。拿單於是說做這件事的人就是大衛自己。接著先知拿單開始指責大衛怎麼可以把自己部下烏利亞設計殺死,然後將烏利亞的妻子拔示芭奪過來當妻子?這時大衛王才知道原來先知拿單所說的故事是針對他講的。
耶穌更是講比喻、說故事的高手:浪子的故事、好心的撒馬利亞人都是經典的。反而,通過故事更能帶來心靈的啟發。
近代的聖經學者認為,《約拿書》的作者是藉由描寫主前第八世紀的亞述帝國興旺的時代背景,來在寫主前第六世紀末葉至第五世紀中期之間,以色列人紛紛從外國返回家鄉重建家園後,發生在猶太地區排外事件。就像路得記的作者所提供的題材一樣,主角是個以色列人所鄙視的摩押女子路得,嫁給以色列人,但卻是個很好的媳婦,對婆婆的愛和順服,讓那些原本鄙視她的男方親人都讚不絕口。同樣的,《約拿書》也是用一個上帝僕人先知約拿作為故事主角,說到他對尼尼微城的外國人極為排斥,反應出被擄歸回之後以色列人的心結。作者用這樣的題材想表達一件事:上帝並不是如同以色列人所想像的心胸狹隘,台語說:「雞仔腸鳥仔肚」,上帝是有豐盛的慈愛,遠遠超過以色列人狹隘的心來所認識的上帝。

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:

一、為何逃避上帝?(1:1-3)
1有一天,上主向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:2「你往尼尼微那大城去,公開斥責那裏的人,因為我注意到他們是多麼邪惡!」3但是約拿往相反的方向走,想逃避上主。他到了約帕港,找到一條要開往他施去的船。他付了船費,上了船,要跟船員們一起到他施去。他想,逃到那裏就可以遠離上主了。
讀先知書時,我們常會讀到「上主的話臨到某某人」的「先知套語」來宣告信息。這樣的套與,所要表達的是先知所傳講的信息,都是來自上帝的啟示,而不是他個人的意思。列王紀上第廿二章就記載先知米該雅面對亞哈王時,就不畏懼統治者:「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,上主對我說甚麼,我就說甚麼。(列王紀上22:14)
先知確實需要順服上主的旨意、照實傳講上主的信息。但是,第三節描述約拿卻往相反的方向走,想逃避上主,這完全違背作為先知的職責。為何約拿會如此做,會想逃避上帝呢?因為上帝要他公開斥責尼尼微城的人,因為約拿知道,人若聽先知的斥責而悔改,上帝必定赦免他們的罪。換言之,約拿不願意給尼尼微城的人有悔改的機會,不願意看到上帝赦免外邦人的罪。
尼尼微城是古代亞述帝國的首都,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,在今日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(Mosul)的附近,當地還有約七萬名基督徒,都是亞述帝國的後裔。
第二節說上帝「注意到他們是多麼邪惡」,到底古代尼尼微城的人有多邪惡呢?在這裡並沒有交代,如果比較同時期的先知那鴻所描述的情景,我們就可以知道邪惡的情況:「慘啦,這殺人的城市!全城充滿著欺詐和強暴;搶劫掠奪,無休無止。(那鴻書3:1)多麼嚇人,先知那鴻說尼尼微城是「殺人的城市」,充滿欺詐、強暴、搶劫、掠奪,而且是「無休無止」,這太恐怖了,簡直是黑道流氓充斥的地方。
從尼尼微城的考古中所發現的浮雕,上面描繪囚犯被壓在地上,行刑的人用力把他的舌頭拉出來。浮雕還刻上誇耀的文字,記載亞述人用繩子上的鈎子鈎住俘擄的鼻子或嘴唇,然後拖著他們走到尼尼微城遊街示眾。
牛津大學亞述學家(Assyriologist)阿奇博爾德·塞斯(Archibald Henry Sayce)曾經描述,亞述人佔領了一個城之後,會非常殘暴地對待當地人。他説:「在被他們征服的地方,都會留下一堆堆的人頭;男孩女孩不是被活活燒死,就是受到更殘忍的對待;男人會被釘在尖樁上,被活生生地剝皮、被弄瞎,或被砍斷手腳和割去耳朵、鼻子。」
約拿得知上帝的呼召之後,他的態度則是不想讓尼尼微城的人有悔改的機會,甚至,希望尼尼微城因為邪惡帶來上帝直接的審判。直接審判、直接死刑比較容易,但是上帝的心是憐憫的,希望人人能悔改。使徒保羅說:「人人背離上帝,一齊走入歧途;沒有行善的人,連一個也沒有。(羅馬書3:12)看吧!不要說尼尼微城的人是罪人,就連約拿本身也是不完全。彼得後書第三章第九節這樣說:「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,遲遲不實現他的應許。相反地,他寬容你們;因為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,卻要人人悔改。」從新約來看,我們得知道成肉身耶穌的心意,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,卻要人人悔改。
約拿為何逃避上帝?第三節,作者讓我們知道約拿做了一項重要的決定就是,約拿決定往相反的方向走,想逃避上主。因此他到以色列西邊的港口約帕搭船,從地中海的最東邊要前往最西邊的他施(今日西班牙),當時被認為是世界的盡頭。意思是說,約拿決定躲到天涯海角,他不願看到外邦人悔改,他非常堅決的反對上帝。
對約拿來說,他是故意反抗上帝的旨意,因為上帝沒有按照約拿的意思直接審判外邦人。這讓我們反省到,是人在決定上帝該如何做上帝呢?還是上帝在決定人該如何做人呢?我們不要把上帝「縮小」了,縮成合乎我們所想要的上帝,卻忘記上帝的旨意高過我們的旨意。

二、為何發生海難?(1:4-10)
4可是,上主使海上颳起大風,狂風巨浪襲擊那條船,船幾乎被擊破。5船員都非常驚慌,個個向自己的神明哀呼求助。為要減輕船的載重,他們就把船上的貨物拋進海裏。這時候,約拿在船艙,躺在那裏,沉睡著。6船長發現約拿在船艙裏,就對他說:「你怎麼還在這裏沉睡呢?起來,向你的神明求救吧!說不定他會可憐我們,救我們的命。」7船員彼此說:「我們來抽籤,看看是誰的罪惡使我們遇到這災難。」他們就抽籤,抽中了約拿。8他們問他:「告訴我們,這災難是不是你引起的?你是幹哪一行的?你從哪裏來?是哪一國的人?」9約拿回答:「我是希伯來人。我敬畏上主。他是天上的上帝,是海洋和陸地的創造主。」10約拿又告訴他們,他正逃避這位上主。船員聽了這番話,嚇了一跳,就對他說:「你做這事還得了嗎?」
當時地中海的海上運輸已經很發達了,列王紀上第九章廿六至廿九節記載:「所羅門王又在以東地區紅海邊靠近以祿的以旬‧迦別造船,編成一支船隊。希蘭王從他的船隊裏派出一些有經驗的船員,跟所羅門的部下一起航海。他們航行到俄斐,從那裏給所羅門帶回來大約一萬四千公斤金子。
第四至十節中,眾人在問一個問題:「為何發生海難?」
面對地震、海嘯、海難等重大的災難時,沒有足夠的知識判斷的時代,就會產生很多的疑問,今天的時代,藉由許多科技的判斷,可以幫助人預知甚至預防,雖然如此,仍有許多的自然災難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。即使在今天科技發達的時代,人對重大的自然災難,仍然會感到恐懼不安。但我們必須知道,並不是所有的災難都是因為上帝的懲罰而引起。
在這裡,作者要讓我們知道,因著先知約拿悖逆上帝,引起上帝直接介入。為何上帝不直接以災難介入尼尼微城的悖逆,而是以災難介入先知約拿的悖逆?有一個很有意義的看法,就是「上帝不僅要使尼尼微城的人悔改,也要使先知約拿悔改。」
航海的人面對死亡的威脅機會很高,這也反映在靠海為生的地方廟宇特別多。面對死亡的威脅,船員各自尋求自己所信仰的神明,這也反映出當時的宗教信仰非常的多元。
雖然第五節說約拿在船艙「沉睡著」,但從約拿後來的回答來看,顯然他知道當掀起大風浪時,就代表上帝已經找到他了。因此,大家將船上的物品丟棄,各自在祈禱時,約拿他心裡很清楚的,用人的方法都無法阻止這一場風浪。但他卻不在乎別人的損失和恐懼,直到大家用當時共通的宗教儀式以「抽籤」的方式,才確定災難是因約拿而引起的。聖經的作者要讓我們知道,上帝通過其他宗教的抽籤儀式,找出約拿,要他面對上帝的呼召,而不是逃避。
第八節,船員問約拿說:「告訴我們,這災難是不是你引起的?你是幹哪一行的?你從哪裏來?是哪一國的人?」這些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在問:「你是誰?」你的「自我認同」(self-identity)是什麼?用信仰的語言來說,就是你的信仰告白是什麼?約拿回答:「我是希伯來人。我敬畏上主。他是天上的上帝,是海洋和陸地的創造主。(約拿書1:9)這句話,是猶太人被擄巴比倫之後,經常出現在當時的文學作品當中,也是當時被擄者的信仰告白,更是提醒他們的「自我認同」(self-identity)
但是,令船員詫異的是,約拿所信仰的上帝既然是「天上的上帝,是海洋和陸地的創造主」,但為何還敢逃避、抗拒這樣大有能力的上帝呢?在這些船員看來,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。相較之下,這些船員對他們所敬拜的神明反倒更加的虔誠,而「自我認同」是敬畏上主的約拿,卻看不出他的虔誠。

三、外邦人敬畏上主(1:11-17)
11因為風浪越來越大,他們就問他:「我們該怎麼處置你才能使風浪平靜呢?」12約拿回答:「把我抬起來,拋進海裏,風浪就會平靜,因為我知道是我的罪過使你們遇到這場風暴。」13船員反而拼命搖槳,要把船划到海岸去。可是風暴越來越猛,他們無法前進。14於是他們呼求上主:「上主啊,求你不要因這人的命而以死懲罰我們。上主啊,這一切都是照你自己的意思做的。」15說完了,他們就把約拿抬起來,拋進海裏;風浪立刻平靜下來。16船員都因這事而大大敬畏上主,向他獻祭,並且許願要事奉他。17這時,上主安排了一條大魚,把約拿吞下去。約拿在魚的肚子裏三天三夜。
人找出來了,但風浪卻越來越大。這些船員並沒有譴責約拿,也沒有直接將約拿丟入海中,這讓我們看到這群被猶太人視為「外邦人」的人具有更大的包容。他們問約拿說:「我們該怎麼處置你才能使風浪平靜呢?」約拿說,將他丟入海中,大海就會平靜;但是這些外邦人、船員卻想要幫助約拿脫離上帝的懲罰,船員反而拼命搖槳,要把船划到海岸去。相較於約拿,他不願意幫助外邦人尼尼微城的人民脫離上帝的懲罰,反而是逃跑,甚至期待上帝早日懲罰尼尼微城的人民。
這樣的結果很諷刺,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,想幫助上帝的選民猶太人脫離上帝的懲罰;而上帝的僕人上帝的選民,卻希望外邦人快快受到上帝的懲罰。如果我們的信仰沒有「對鄰舍的愛」,就失去作為基督門徒的意義。
在第十四節裏,我們看到這些外邦的船員經過努力後,終於發現約拿介紹給他們認識的這位上帝真是偉大,人無法抵抗上帝的旨意,「於是他們呼求上主」。前面他們是呼求自己的神明,在此他們是呼求約拿的上帝。過去這些船員不認識以色列的上帝,但是經過海上的搏鬥之後,他們親自經驗到上帝是一位偉大的創造主,如同約拿所說的:「他是天上的上帝,是海洋和陸地的創造主。
這些船員既然知道這位創造萬物的上帝的全能,當然更加的敬畏上帝,就隨即聽約拿的建議,把約拿抬起來,拋進海裏。果然,風浪立刻平靜下來。更特別的是,第十六節所記載的,這群外邦人因這事大大的敬畏上帝、獻祭給上帝,並許願要事奉上帝。作者要表達,外邦人也可能會歸向上帝,只要約拿願意受差遣,尼尼微城的人也可能悔改、歸向上帝。
外邦船員認識上帝、得救了,約拿呢?上帝並沒有忘記他,上帝安排了一條大魚,把約拿吞下去。

通過今天這一段經文,我們來思考二項要緊的信仰態度:

一、不要想盡辦法想要逃避上帝的呼召
「約拿」的名字在希伯來語是「鴿子」的意思,「鴿子」象徵和平、溫和;但是,故事中約拿的心卻不是溫柔,而是剛硬。他一心一意地想要躲避上帝,他故意「往相反的方向走」,又故意躲到船艙睡覺,甚至寧可被拋入大海中,心仍然剛硬不願意順服上帝的呼召。
人要往哪裡逃避上帝呢?想想看:人真的能逃離上帝嗎?
詩篇這樣說:「我往哪裏去才能躲開你呢?我到哪裏去才能逃避你呢?我上了天,你一定在那裏;我潛伏陰間,你也在那裏。(詩篇139:7-8)
約拿想要逃避的結果是「增加痛苦」,連帶身旁的人也受到牽連。上帝呼召亞伯拉罕說:「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。」(參考創世記12:3)約拿非但沒有使身旁的人蒙福,還牽連身旁的人,造成貨物損失,還差一點也送命。
想想,上帝呼召你要做什麼?使徒保羅這樣說:「因為他用重價買了你們。所以,你們要用身體來榮耀上帝。(哥林多前書6:20)聖經讓我們知道,我們在基督裡成為一個身體,每個人在基督的肢體上,找到自己生命的位置與服事。當我們在上帝的家裡一同事奉,我們的生命就有永恆的意義。上帝要使用你,上帝要藉著你來做工。生命不在乎活多久,而是你怎樣活。
若你現在沒有投身事奉,藉口是什麼?亞伯拉罕年老、雅各狡猾缺乏安全感、麗亞不吸引人、約瑟被兄弟出賣虐待、摩西口吃、基甸貧窮、參孫沉迷女色、喇合不道德、大衛姦淫殺人和家庭問題、以利亞有自殺傾向、耶利米抑鬱、約拿不順服、拿俄米是寡婦、施洗約翰怪異有加、彼得衝動暴躁、馬大憂慮重重、撒瑪利亞婦人多次婚姻失敗、撒該不受歡迎、多馬多疑、保羅體弱、提摩太怯懦。這些人何等的不配,但上帝卻使用他們成就事工。只要你願意,上帝也必同樣使用你。

二、不要自以為聖潔高尚而看輕外邦人
有一次在帶查經班時,有個人分享說:「約拿就像一面鏡子,看到他,就像看到自己。」接著他又說:「因為上帝不照『我所認為的上帝』作為上帝。約拿的內心有他認為的『上帝』形象,但是他忘了上帝是超過我們所能認識的。」
這個人的分享,也讓我反省一件事:「到底是人在塑造上帝?還是上帝在塑造人?」約拿拒絕上帝,因為上帝與他心裡所想的、所塑造的形象不一樣,他在抗議上帝怎麼可以給外邦人悔改的機會呢?一位對外邦人寬容、憐憫的上帝,不是約拿要的上帝;約拿要的上帝,是一位懲罰他認為是壞人的上帝。
當約拿吩咐船員,將他丟入海中,大海就會平靜;但是這些外邦人船員卻想要幫助約拿脫離上帝的懲罰,船員反而拼命搖槳,要把船划到海岸去。相較於約拿,他不願意幫助外邦人尼尼微城的人民脫離上帝的懲罰,反而是逃跑,甚至期待上帝早日懲罰尼尼微城的人民。
這樣的結果很諷刺,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,想幫助上帝的選民猶太人脫離上帝的懲罰;而上帝的僕人上帝的選民,卻希望外邦人快快受到上帝的懲罰。如果我們的信仰沒有「對鄰舍的愛」,就失去作為基督門徒的意義。
幾年前,美國基督教導航會出版一本書《高尚的罪》(Jerry Bridges, Respectable Sins, NavPress, 2007),「品格高尚」與「罪」是對立的,但書名卻叫《高尚的罪》。這本書裡面談論許多罪的問題,原本聖潔、高尚的品格及信仰內涵,卻有可能成為基督徒的罪。最簡單的例子是耶穌所講過的比喻,「那個法利賽人昂然站立,禱告說:『上帝啊,我感謝你,因為我不像別人那樣貪婪、不義、淫亂,更不像那個稅棍。我每星期禁食兩次,又奉獻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。』(路加福音18:11-12)不貪婪、不行不義的事、不淫亂,這些都是高尚的品格,但是人一但看輕別人時,往往會陷入驕傲自義之中。使徒保羅提醒基督徒說:「你教導別人,為甚麼不教導自己呢?」(羅馬書2:21)
自以為聖潔高尚而看輕別人,如果耶穌也是如此,他就不會離開天上的寶座,降生為人,更不會降生在馬槽。作為一位跟隨耶穌的基督徒來說,我們要學習耶穌的謙卑、俯就世人。

問題討論:
1.約拿為何想逃避上帝的呼召?
2.在約拿的身上看不到「愛人如己」的信仰,我們是否也缺乏?
3.為何船員決志要事奉上帝?

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

以弗所書6:10-24基督裡受裝備

基督裡受裝備 (2017.9.24 濟南教會主日講道大綱)
以弗所書6:10-24
在第六章第十節至廿四節的結論中,使徒保羅告訴我們說,生活、生命有時就像爭戰,甚至發生在我們的身、心、靈。
我也知道,在我裏頭,就是我肉體之中,沒有良善。因為,立志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。故此,我所願意的善,我反不做;我所不願意的惡,我倒去做。(羅馬書7:18-19)
凡是被上帝的靈導引的人都是上帝的兒女。(羅馬書8:14)

一、在摔跤中站立得住(6:10-13)
「作戰、爭戰」:原文是「摔跤」(πάλη, palé),意思是「拉扯」。
「始終守住陣地」:和合本譯為「站立得住」。
雖然基督徒已經與基督一同復活、一同掌權(2:6),但是,現今的世代邪惡(5:16)。基督徒需要穿上「屬靈的軍裝」,繼續宣揚和平的福音。
耶穌的工作是拆除相隔的牆,致力人與上帝、人與人之間的「和好」,締造美善的關係。對比耶穌的工作,魔鬼的工作是就在破壞人與上帝的關係,破壞人與人的關係。

二、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(6:14-17)the full armour of God
保羅不是為了說明羅馬軍裝,而在於傳遞屬靈爭戰中,基督裡的新人應該有的裝備。這六項裝備如下:
1.以真理作腰帶(6:14a)
在古羅馬「執勤的軍人」又稱為「繫上腰帶」(塔西圖Tacitus,年鑑,11.18)
「真理」就是誠實沒有虛假。
你們原是魔鬼的兒女,只想隨從你們父親的慾念行事。從起初他就是謀殺者,從不站在真理一邊,因為他根本沒有真理。他撒謊是出於本性;因為他本是撒謊者,也是一切虛謊的根源。(約翰福音8:44)

2.以正義作護胸甲(6:14b)
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。(箴言4:23)

3.宣揚和平的福音作鞋子(6:15)
羅馬士兵的半筒軍靴「卡利古拉」(Caligae)
為福音走更長遠的路,「為和平而走」(Walking for Peace)
願榮耀歸於至高之處的上帝!願和平歸給地上他所喜愛的人!(路加福音2:14)
4.拿信心的盾牌(6:16)
使我們勝過世界的,是我們的信心。(約壹5:4b)
上主啊,你是拯救我的盾牌。你用右手扶持我;你的眷佑使我興旺。(詩篇18:35)
5.以救恩作頭盔(6:17a)
「他以公義為鎧甲(護心鏡),以拯救為頭盔」(以賽亞書59:17a)
使徒保羅稱頭盔為「得救的盼望」(帖撒羅尼迦前書5:8)

6.以上帝的話作聖靈所賜的寶劍(6:17b) 
耶穌在曠野受到魔鬼試探時(參考馬太福音4:1-11)
上帝的話活潑有效,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,連靈和魂,關節和骨髓,都能刺透。它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意念。(希伯來書4:12)

三、第七項軍裝祈禱(6:18-20)
祈禱可視為第七項軍裝。沒有禱告,前六項裝備就使不上力。

四、請安與祝福(6:21-24)
推基古「忠心事奉主的弟兄」。

我們來想想,以弗所書的最後要帶給我們什麼信息:

一、基督裡受裝備,需認識環境的險惡。
安逸中,不會覺得環境險惡。
不覺得環境險惡,就會忘了警醒。

二、基督裡得勝利,需要隨時穿戴裝備。

問題討論:
1.基督徒的對敵是誰?是ISIS,是其他宗教信徒嗎?使徒保羅在此如何說?
2.為何要穿著全副的軍裝?祈禱與軍裝有何關係?
3.從這一段經文中,你覺得你需要加強哪一項裝備?

講道篇

基督裡受裝備
以弗所書6:10-24
今天是以弗所書第十一講,也是最後一講。我們來回顧一下,以弗所書前三章的重點都是放在「基督論」,也就是我們對基督的認識。
第一章,「基督裡的教會」,使徒保羅強調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,教會是基督的身體。」(參考1:22-23)
第二章,「基督裡蒙拯救」,唯有耶穌基督是救主,耶穌基督用他的身體推倒相隔的牆,使人得以與上帝復合,使猶太人、外邦人得以在基督裡成為「新人」,彼此是一家人,是肢體的關係。
第三章,「基督裡作囚徒」。保羅第一次以「囚徒」自我介紹,為何他會自稱「囚徒」?我們從他被囚禁的原因來看,就會明白了。因為,使徒保羅接續耶穌的工作「推倒分裂的牆」,也因此使徒保羅被猶太教視為「離經叛道」(rebel against orthodoxy),甚至,找理由將他告到羅馬官府,最後使徒保羅被囚禁,甚至被押解至羅馬受審。當使徒保羅以「囚徒」自我介紹時,就是要強調他接續耶穌「推倒分裂的牆」的工作,在他看來為福音的緣故被囚禁,是與基督同釘十字架,是榮耀的記號。
從第四章開始到第六章,都是談到作為基督裡的「新人」,不再遵照羅馬法律、猶太律法來生活,而是在基督裡有新的生活態度。在中國文化裡強調「五倫」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;但在古羅馬時代重視「三倫」夫妻、父子、主僕的關係。因此,使徒保羅在第五章廿一節至第六章第九節,特別給予基督徒「新三倫」的教導,來活出基督裡穿新衣、做新人的態度。
最後,在第六章第十節至廿四節的結論中,使徒保羅告訴我們說,生活、生命有時就像爭戰,甚至發生在我們的身、心、靈。例如:
1.與身體爭戰:口慾、物慾、眼慾,病痛、疾病。
2.與內心爭戰:心裡二個律,善惡、道德的拉扯。就像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所提到的,人內心有善惡之律的拉扯。
3.與上帝爭戰:就像雅各與上帝角力。人順服或是抗拒聖靈的導引,使徒保羅就這樣說:「凡是被上帝的靈導引的人都是上帝的兒女。(羅馬書8:14)
我們如何在生命的爭戰中面對苦難、面對挑戰?透過今天的經文,我們來學習在基督裡受裝備的內容:

一、在摔跤中站立得住(6:10-13)
10 最後,你們要倚靠主的大能力作堅強的人。11 你們要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,好使你們能站穩,來抵禦魔鬼的詭計。12 因為我們不是對抗有血有肉的人,而是對天界的邪靈,就是這黑暗世代的執政者、掌權者,和宇宙間邪惡的勢力作戰。13 因此,你們要以上帝所賜的武器裝備自己,好在險惡的日子裏能夠抵抗敵人的攻擊,戰鬥到底,始終守住陣地。
穿上全副軍裝,有個重要的使命,就是第十五節所提到的,「以隨時宣揚和平的福音作鞋子穿上。」宣揚「和平的福音」是這段經文的核心,乍看之下令人意外的是,使徒保羅居然用戰爭的圖像來描述「和平」。「和平」與「爭戰」是很對立、衝突的。
和合本聖經第十二節在「爭戰」的翻譯後有個備註:「原文是『摔跤』。」會這樣的註明是有原因的,在此不是使用軍事用語的「戰爭」πόλεμος (polemos),而是使用希臘文πάλη(palé),這個字的意思是「拉扯、拉來拉去」。
第十三節最後說要「始終守住陣地」,和合本譯為「還能站立得住」這個翻譯比較好,因為對比「拉來拉去」之下,還能「站立得住」。就像在惡劣颱風之下,仍然屹立不搖。正如台語有一句話說:「樹頭徛互在,毋驚樹尾做風颱。」(chhiū-thâu khiā hō͘ chāi, m̄ kiaⁿ chhiū-bé chòe-hong-thai)
總之,這裡的戰爭不是國與國、人與人之間的戰爭,而是「管轄著那些違抗上帝命令的人的邪靈(2:2)。雖然基督徒已經與基督一同復活、一同掌權(2:6),但是,現今的世代邪惡(5:16),因此,要穿上「新人」,這「新人」就是「屬靈的軍裝」,去捍衛基督所帶來的「和平」,也就是基督用身體所推倒的互相敵對、分裂的牆,基督用身體所換來人與上帝、人與人之間的和平。基督徒需要穿上「屬靈的軍裝」,繼續宣揚和平的福音。
用拉扯、摔跤(πάλη)來比喻人的內在糾結、內心爭戰,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就曾這樣說:「我也知道,在我裏面,就是在我的本性裏面,沒有良善。因為,我有行善的願望,卻沒有行善的能力。我所願意的善,我偏不去做;我所不願意的惡,我反而去做。(7:18-19)
如何面對善惡的爭戰,如何面對屬靈的摔跤?第十節這樣說:「要倚靠主的大能力作堅強的人」,使徒保羅很清楚的表達,不是我們倚靠自己的能力或是方法來堅強,而是要倚靠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力。俗語說:「靠人人會逃,靠山山會倒」人是有限的,物質的世界不是永恆的,也唯有倚靠就主耶穌才能成事。
耶穌的工作是拆除相隔的牆,致力人與上帝、人與人之間的「和好」,締造美善的關係。對比耶穌的工作,魔鬼的工作是就在破壞人與上帝的關係,破壞人與人的關係。
使徒保羅將魔鬼視為拉扯我們靈魂的邪惡力量,魔鬼主要的工作就是將人拉走,使人遠離上帝。因此,使徒保羅提醒以弗所教會的信徒,對抗魔鬼誘惑最好的方式,就是將自己「武裝」起來,好像在對抗生命的敵人一樣,需要「全副軍裝」。要注意的是,屬靈的「全副軍裝」不是人自己設計的,而是上帝親自供應的。
為什麼「新人」需要穿上「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」呢?在第十二節說「因為我們不是對抗有血有肉的人,而是對天界的邪靈,就是這黑暗世代的執政者、掌權者,和宇宙間邪惡的勢力作戰。」既然是面對靈界的邪惡力量,就必須靠著上帝的力量才能抵抗。既然是靈界的邪惡力量,就是我們無法以肉眼察覺,因此,我們平常就要警醒,就像耶穌告訴門徒的:「要警醒禱告,免得陷入誘惑。你們心靈固然願意,肉體卻是軟弱的。(馬可福音14:38)因此,我們要在拉扯中、在摔跤中站立得住,因為沒有人知道甚麼時候會遇到誘惑者來臨。

二、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(6:14-17)
14 所以,你們要準備好。要以真理作腰帶,以正義作護胸甲,15 以隨時宣揚和平的福音作鞋子穿上。16 要常常拿著信心的盾牌,好使你們能夠抵禦那邪惡者所射出的一切火箭。17 你們要以救恩作頭盔,以上帝的話作聖靈所賜的寶劍。
使徒保羅在此提到六項軍裝,但實際上羅馬士兵不只有這六項軍裝,一般來說,羅馬士兵左手拿盾,右手拿重鏢槍,右腰間配「短劍」(五十公分約手臂長)。甚至,重武裝士兵,還有護腿、長劍。因此,保羅不是為了說明羅馬軍裝,而在於傳遞屬靈爭戰中,基督裡的新人應該有的裝備。這六項裝備如下:
1.以真理作腰帶(6:14a)
在古羅馬「執勤的軍人」又稱為「繫上腰帶」(塔西圖Tacitus,《編年史》,11.18),換言之,使徒保羅吩咐我們繫上腰帶,就是要我們隨時做好準備。
當過兵的人都知道,在五百公尺障礙、軍事操練前,部隊在整隊時,班長都會先檢查士兵的S腰帶是否繫緊。因為,腰帶不僅可以固定褲子,保護脊椎,強化腰部力量,而且掛在上面的水壺、武器、彈藥才不會脫落。要看一個軍隊是否訓練有素,從這個最基本的小細節就可以觀察出士兵是否做好準備。同樣,屬靈的全副軍裝第一項,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「真理」,以誠實沒有虛假為信仰的基本態度。
約翰福音第八章四十四節說:「你們原是魔鬼的兒女,只想隨從你們父親的慾念行事。從起初他就是謀殺者,從不站在真理一邊,因為他根本沒有真理。他撒謊是出於本性;因為他本是撒謊者,也是一切虛謊的根源。」這讓我們知道魔鬼的本性是撒謊,而基督徒面對魔鬼的攻擊時,秉持真理就是首要的防禦。如果沒有真理,很容易就搖擺、拉扯(πάλη),很容易就倒下去。
2.以正義作護胸甲(6:14b)
身體正面暴露最大的面積就是胸部,羅馬士兵身上穿著護胸甲,以防被刺傷、殺傷。即使在今日,軍警在執行危險任務時,也經常穿著「防彈背心」。
使徒保羅將「正義」視為基督徒屬靈的護胸甲,用正義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,如同箴言第四章廿三節所說:「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。」在基督裡做新人,必須有公義和聖潔的生活,才能使我們避開從魔鬼來的各種引誘。
3.宣揚和平的福音作鞋子(6:15)
當時羅馬士兵所穿的半筒軍靴,做「卡利古拉」(Caligae),類似於現代的涼鞋,非常通風,專門設計以在強行軍時減少水泡、體癬或戰壕足病的發生。靴底佈滿了數十顆鉚釘,在石子路上、在斜坡上可以穩定腳步。羅馬士兵穿上這樣的軍鞋,是為了長途行軍、征戰。
使徒保羅以此來比喻,穿上羅馬軍靴是為了走更遠的路,同樣地,基督徒要為福音走更長遠的路,其目的更是「為和平而走」(Walking for Peace)。「傳福音的人,他們的腳蹤多麼佳美!(羅馬書10:15b)
什麼是「和平的福音」?先知以賽亞所傳的信息說,那位即將來臨的彌賽亞是「和平的君王」(以賽亞書9:6)。路加福音也記載耶穌降生時,天使向夜宿曠野的牧羊人傳報的好消息:「願榮耀歸於至高之處的上帝!願和平歸給地上他所喜愛的人!(路加福音2:14)很清楚地讓我們知道基督的福音就是和平的福音,使人與上帝、人與人建立和好的關係,而這和平、和好就是以愛為基礎。穿上福音的鞋子就是「為和平而走」。
4.拿信心的盾牌(6:16)
古羅馬士兵在左手拿盾牌,盾牌是外面包著皮革的木板,在開戰之前,盾牌會泡水,避免弓箭的火箭(flaming arrows)射過來的時候著火。使徒保羅說要「常拿著信心的盾牌」,使徒約翰說:「使我們勝過世界的,是我們的信心。(約壹5:4b)
信心是對上帝的倚靠,不是倚靠自己的聰明才智。「上主啊,你是拯救我的盾牌。你用右手扶持我;你的眷佑使我興旺。(詩篇18:35)
5.以救恩作頭盔(6:17a)
先知以賽亞曾說:「他以公義為鎧甲(護心鏡),以拯救為頭盔。(以賽亞書59:17a),使徒保羅也是沿用先知以賽亞的信息,公義作為護心鏡,救恩作頭盔。
頭是人體很重要的部位,一旦頭部受撞擊,頭暈失去平衡,甚至會影響全身,失去活動能力。
台北大安教會的長老邱文達醫師曾經分享過,一九八O年代他在北醫附設醫院當神經外科主治醫師,認識一位在醫院賣報紙、送報的文先生,兩人結為好友。一天晚上,文先生的太太打電話給他,說先生騎機車被車撞,在台大醫院開刀。他也去台大探視文先生,因為沒有戴安全帽造成的嚴重腦傷,文先生雖然活下來,卻成為植物人,此後他每周會去文的家中,幫忙換鼻胃管,看到因為沒戴安全帽造成的家庭悲劇,於是他就希望推動騎機車戴安全帽的立法。如果立法通過後,每年可挽救二、三千人的生命。
一九九四年時,騎機車強制戴安全帽的法案本來已經送進立法院要審議通過,但有一名立法委員卻出來批評,指責推動立法的人圖利安全帽廠商,還說一頂安全帽如果五百元,一頂賺一百元,賣出一千一百萬頂就可賺至少十億元。這些話讓政府官員統統不敢再出面,立法也胎死腹中。但是,本著基督愛人的心,他不斷溝通,終於在一九九七年通過立法,之前國人因機動車事故一年死亡七千五百人,到二OO一年以後降到四千六百人,減少了三千人。
在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五章第八節,使徒保羅稱頭盔為「得救的盼望」。我們頭部最佳的頭盔,就是當我們帶著盼望,抬頭仰望從天上而來的救恩,這救恩乃是永遠不會失去的,因此也是永遠不會被攻破的。
6.以上帝的話作聖靈所賜的寶劍(6:17b) 
羅馬士兵在右側配戴雙面刃的「短劍」(約五十公分),劍可以保護也可以攻擊,但是使用短劍時,都是雙方近身攻擊的時候。若不精於劍術時,很容易被對方攻擊、受傷。使徒保羅說,我們若要得勝,就必須精練我們手中的武器聖靈所賜的寶劍上帝的話。
當耶穌在曠野受到魔鬼試探時,耶穌的第一支劍、第二支劍、第三支劍都是使用上帝的話(參考馬太福音4:1-11)
有一句話說:「攻擊是最好的防衛。」希伯來書的作者說:「上帝的話活潑有效,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,連靈和魂,關節和骨髓,都能刺透。它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意念。(希伯來書4:12)很清楚的,對抗魔鬼撒但最好的防衛和攻擊的武器,不是人的話語,而是「上帝的話」。

三、第七項軍裝祈禱(6:18-20)
18 你們要在禱告中祈求上帝的幫助,常常隨從聖靈的帶領禱告。要事事警醒,不可放鬆;要不斷地為信徒們禱告。19 也要為我禱告,求上帝賜給我適當的話,在我該講的時候,能夠大膽地開口傳揚福音的奧祕。20 雖然我帶著鎖鍊,我卻是為這福音的緣故作特使的。你們要祈求主賜給我勇氣講應該講的話。 
基督徒有了上述六項裝備之後,還是不夠的,因為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,就是祈禱。祈禱可視為第七項軍裝。沒有禱告,前六項裝備就使不上力。
祈禱是與上帝對話,更是明白上帝旨意最好的途徑。會祈禱的人,才是謙卑的人,只有驕傲的人拒絕祈禱。使徒保羅認為抵擋魔鬼最好的方法,就是常常向上帝祈禱,在祈禱中前六項裝備就會充滿著聖靈的能力。
引起人祈禱是聖靈的靈感所帶動,不消滅聖靈的感動,不讓聖靈擔憂,就能與聖靈有親密的交往,常常隨著聖靈的帶領祈禱。為信徒代禱、為傳講信息者代禱,常常祈禱被視為隨時的需要,尤其在危機的時刻更是需要(參考5:16)

四、請安與祝福(6:21-24)
21 推基古會把一切有關我的事都告訴你們,讓你們知道我的情況。他是我們所親愛、忠心事奉主的弟兄。22 我派他到你們那裏去的目的是要你們知道我們這裏的情況,使你們得到鼓勵。23 願父上帝和主耶穌基督賜平安、仁愛,和信心給所有的信徒。24 願上帝賜恩典給所有恆心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人!
第廿一至廿四節,是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最後的請安與祝福。推基古是使徒保羅的同工,在監獄中協助保羅,保羅說他是個「忠心事奉主的弟兄」。他很忠心地將這封書信從羅馬送到以弗所,使得這封書信流傳下來,讓我們得以認識關於基督純正的信仰。

我們來想想,《以弗所書》的最後要帶給我們什麼信息:

一、基督裡受裝備,需認識環境的險惡。
使徒保羅寫以弗所書時,是在羅馬的監獄中。我也曾說過《歌羅西書》與《以弗所書》都是獄中書信,這二封信有五十五節內容完全一樣,還有一些是內容相近。但是《歌羅西書》主要針對教會如何面對異端;而《以弗所書》的主題則在告訴我們,基督教會有哪些本質。保羅在這二封信中,都表達出當時的教會是處在一個非常險惡的環境之下,異端模糊教會的本質。
創世記中,為何以蛇來比擬做撒但?又為何說蛇是受造物中最狡猾的?若是參考創世記第三章十三節:「蛇誘騙我,所以我吃了。」就可以看到狡猾的另一個意思是誘騙。在中國或東方文化中形容最狡猾的動物是「狐狸」,但是在古老的希伯來人眼中最狡猾的是「蛇」,因為這和他們的生活經驗有密切的關係。古代希伯來人是遊牧民族,他們在逐草而居的生活裡,經常遇到蛇的出沒,而蛇也是難以提防的動物,人總是發現牠時,已經被攻擊斃命。他們常經驗最沉眠時,蛇也靜悄悄地來跟人睡在一起,因為古代希伯來人遊牧的居所是用帳幕搭起的,無論人多仔細打紮都會有縫隙,蛇就是很會找縫隙鑽入被單裡,一不小心就會被蛇咬。睡眠時乃是人精神和警覺性最差的時候,也是一天最為安適、放鬆的時候,這個時候也是最容易受到敵人攻擊的機會。也因為此,他們就認為蛇是最狡猾的動物。
認識環境的險惡是很重要的,但是我們往往不認為邪惡有何恐懼,不認為環境已經險惡。但誘惑者隨時在找機會對人下手,只要人一不小心,誘惑者撒但就會潛入人的心中。
有一實驗是這樣的:在一個小水箱中放一隻魚,之後把水的溫度以每秒華氏0.0036度的慢速升高,發現魚在水中仍悠然自得,但兩個半小時後,魚竟一點也沒有掙扎地死了。
防範犯罪最好的方法,就是不要讓罪得到機會。而最好的方法,就是不要存有「試試看」的念頭。這就好像吸毒一樣,有些年輕人在不注意中上了吸毒的當,因為誘惑者都是這樣說的:「試試看,一點點沒關係,也不會怎樣。」然後,年輕人就會心裡有這樣的反應說:「一點點應該不會怎麼樣,聽說吸毒要吸上癮才會有麻煩。一點點應該沒關係。」於是就吸了。真的,剛開始的時候是「一點點不會怎麼樣」。問題是:每次的一點點,累積起來就使自己失去控制了。誘惑的開始往往都是從「一點點」開始的,因為「一點點」,人很容易疏忽,也不會去防範。因此,對抗魔鬼最好的方式,就是連這「一點點」也不要讓它得到機會,而這就需要有相當的準備,隨時準備好萬一撒但拉扯(πάλη)我們,我們才有足夠的力量「戰鬥到底,始終守住陣地」。

二、基督裡得勝利,需要隨時穿戴裝備。
認識到環境的險惡,才能意識到需要隨時穿戴裝備,好敵擋撒但的攻擊。我們的生活、世界有時也像爭戰的戰場,隨時要預備好所受的挑戰。
十八世紀著名德國文學家歌德(Goethe. Johann Wolfgang Von 1749-1832)在去世之前才寫完的《浮士德》(Faust)就是以戰爭來描述一個人如何在生命中激烈的爭戰、拉扯。他用了將近五十八年的時間才寫完這本以詩歌型態的作品。這本詩劇很像舊約聖經中的《約伯記》,當天使在天上歌頌上帝的榮耀時,魔鬼「梅菲斯特」(Mephistopheles)也同時取得上帝的允許,來引誘「浮士德」。「浮士德」是中世紀德國傳說中的英雄,相傳他因為求取無上的智慧,把自己的靈魂賣給魔鬼「梅菲斯特」(Mephistopheles意思是:不喜愛光的人)
這種內在的衝突,靈裡的爭戰,真真實實的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不斷上演。使徒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信徒的書信中,一再提醒他們要穿戴「全副軍裝」,為的是「能夠站穩,來抵禦魔鬼的詭計」。使徒保羅之所以會這樣要求,是因為敵方不是一般有血有肉的人,而是靈界邪惡的力量,因此,就必須以「上帝所賜的武器裝備」起來才能夠抵擋得住,甚至進一步地將之摧毀。
我們的世代也是個相當邪惡的時代,各樣的邪說異端出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。這半個月以來墨西哥(9/7,9/19)發生二起大地震之後,前天(9/22)新聞報導,英國「世界末日論者」米德(David Meade)引用《聖經》中《啟示錄》的經文:「天上又出現了另一個神祕的景象。有一條紅色的大戾龍,長著七個頭,十個角,每一個頭上都戴著王冠。牠用尾巴捲起天上三分之一的星辰,摔在地上。牠站在那快要生產的女人面前,等嬰兒一生下,就要把他吞下去。(啟示錄12:3-4)聲稱一個「星球X」,或稱「尼比魯」(Nibiru)的神祕星球將撞上地球,在電腦模式計算下,最有可能發生的時間,就是在923(台灣時間24日,就是此刻)
這種末日論從來不缺少,會有這麼多千奇百怪的傳言出來,其中主要因素之一,就是世人的心靈很空虛,充滿著不安,越是這樣越是有人會聽信這種論說。這是因為長久以來世人看重金錢及經濟發展,甚少注意美學、藝術、信仰等提升心靈的事上。聖經的話歷久彌新,我們需要隨時在基督裡穿戴這七項裝備,才不會別人「講一個影,生一個子」(Kóng chi̍t ê iáⁿ, siⁿ chi̍t ê kiáⁿ),建立有根有基的信仰,生命最後必定得勝利。

問題討論:
1.基督徒的對敵是誰?是ISIS,是其他宗教信徒嗎?使徒保羅在此如何說?
2.為何要穿著全副的軍裝?祈禱與軍裝有何關係?
3.從這一段經文中,你覺得你需要加強哪一項裝備?